临近晌午,王少财从地里回来。先把农具归置到工具间,拍干净身上的灰尘,洗了一把脸,转身进了房间。再出来时,像是换了一个人:干净的衬衣,笔直的西服,还有光滑的皮鞋。
“收拾这么干净啊!”卢从信看着他笑。
“习惯了嘛。”王少财拿起玻璃茶杯,从饮水机里面接出一杯开水,芽茶在杯子里雀跃起来。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王少财以前的习惯可不是这样。
2018年春天,卢从信召集群众开会,号召大家要搞垃圾分类,王少财当时就笑了:“农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却要搞个新花样。这不是折腾么?”
让卢从信下定“折腾”的决心,是因为过年时发生的一件事。临近春节,各家各户的垃圾都多了起来,村委会门前广场上的两个垃圾箱堆得满满的,附近的住户都嫌离自己太近,趁人不注意便朝外面推。一来二去,垃圾箱就被推到了村委会门口。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钟建华摄
卢从信火了,但他不知道这火该朝谁发。春节刚过,他和关防乡党委副书记、常驻沙沟村帮扶干部林礼森两个人商量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茶水喝了几壶,烟头堆满了烟灰缸,硬是没有琢磨出个名堂。因为附近根本没有这样的先例。
两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头挨着头,在电脑上找答案。点开一个网站,林礼森眼前一亮:国外有地方在搞垃圾分类,效果很好。他侧头望了一眼卢从信,一拍即合。
卢从信不会电脑。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用干惯农活的手指头在键盘上一点一点敲,花了整整七天时间做出了一个简单的 PPT,主要就是讲垃圾分类的意义,通过图片把分类前、分类后的村容村貌进行对比,还有一些简单的分类方法。
万事俱备。卢从信和林礼森两人扛着投影设备,开始一个湾一个湾地开会宣传。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村民们看到撑起幕布,以为是要放电影,便蜂拥而来。一听是在讲垃圾分类,目光都开始游离了。想走,却碍于面子;留下来,屁股下面像是坐了麦芒。
“如果我们把垃圾分类做好了,将来村里的环境就像这幅图片一样。”卢从信指着一张图片说。那里,碧水翠岸、桥梁流水、栈道濒河、亭榭掩映。
村民们像王少财一样,撇撇嘴,头扭到一边。
41场院场会从村头开到了村尾,130场群众会从拂晓开到了深夜,人们固执的想法被一点一点融化。
“能腐烂的放到绿色桶里,不能腐烂的放到灰色桶里。”随后,村里投入近20万元新建了堆肥房和废品收购站,并为每家每户购买了一绿一灰两个垃圾桶,免费发放。村干部叮嘱每一个前来领垃圾桶的人,还手把手示范如何使用。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王锦朝 摄
村里设立了保洁公益岗,把农户初步分类的垃圾,按“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形态细分。“能埋的”统一清运到堆肥房发酵还田;“能卖的”回收变废为宝;“能烧的”实行无害化焚烧处理;“有害的”送往专业机构处理。
“两类四分法”简单明了,一看都会。但有时忙起来,难免就会敷衍。那天,卢从信挨家挨户检查,看到家门侄儿把干湿垃圾混在一起,一时怒从心头起,“咣”一脚把垃圾踢了个满地开花。“重新分!”
垃圾分类只是个抓手,最终的目的是打造美丽乡村。每家每户环境怎么样?沙沟村环境理事会每月公开评比,结果张榜公示,每季度进行表彰。
“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连续落后,搁谁脸上都挂不住。”王少财连续两个月被评为“加油”,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改造后院、修缮房屋,每天早早起来打扫院子,仔细进行垃圾分类。
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表彰会上,王少财垃圾兑换积分在全村排名第三。
站在领奖台上,王少财尽力向远处眺望。那里,碧水翠岸、桥梁流水、栈道濒河、亭榭掩映。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