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藏不住了!十堰山沟沟里有个“网红村”

  • 奥利奥╮
楼主回复
  • 阅读:124
  • 回复:0
  • 发表于:2023/11/19 9:13:22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郧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开栏语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从今天起,十堰日报推出“乡村振兴踏歌来”专栏,通过一篇篇沾满泥土的作品,看乡村振兴,观发展大计,侧面展示乡村振兴工作新亮点、新特色,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身边的那片田野

手边的稻花香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已收割的稻田要赶紧把水控干,下一步准备种油菜,农时不等人……”车子刚入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就听到大喇叭里传来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浓重的地方口音。


沙沟村,是近年来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等荣誉称号。我们的故事,就先从该村的垃圾分类开始讲起。



临近晌午,王少财从地里回来。先把农具归置到工具间,拍干净身上的灰尘,洗了一把脸,转身进了房间。再出来时,像是换了一个人:干净的衬衣,笔直的西服,还有光滑的皮鞋。


“收拾这么干净啊!”卢从信看着他笑。


“习惯了嘛。”王少财拿起玻璃茶杯,从饮水机里面接出一杯开水,芽茶在杯子里雀跃起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王少财以前的习惯可不是这样。


2018年春天,卢从信召集群众开会,号召大家要搞垃圾分类,王少财当时就笑了:“农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现在却要搞个新花样。这不是折腾么?”


让卢从信下定“折腾”的决心,是因为过年时发生的一件事。临近春节,各家各户的垃圾都多了起来,村委会门前广场上的两个垃圾箱堆得满满的,附近的住户都嫌离自己太近,趁人不注意便朝外面推。一来二去,垃圾箱就被推到了村委会门口。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钟建华摄


卢从信火了,但他不知道这火该朝谁发。春节刚过,他和关防乡党委副书记、常驻沙沟村帮扶干部林礼森两个人商量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茶水喝了几壶,烟头堆满了烟灰缸,硬是没有琢磨出个名堂。因为附近根本没有这样的先例。


两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头挨着头,在电脑上找答案。点开一个网站,林礼森眼前一亮:国外有地方在搞垃圾分类,效果很好。他侧头望了一眼卢从信,一拍即合。


卢从信不会电脑。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用干惯农活的手指头在键盘上一点一点敲,花了整整七天时间做出了一个简单的 PPT,主要就是讲垃圾分类的意义,通过图片把分类前、分类后的村容村貌进行对比,还有一些简单的分类方法。


万事俱备。卢从信和林礼森两人扛着投影设备,开始一个湾一个湾地开会宣传。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村民们看到撑起幕布,以为是要放电影,便蜂拥而来。一听是在讲垃圾分类,目光都开始游离了。想走,却碍于面子;留下来,屁股下面像是坐了麦芒。


“如果我们把垃圾分类做好了,将来村里的环境就像这幅图片一样。”卢从信指着一张图片说。那里,碧水翠岸、桥梁流水、栈道濒河、亭榭掩映。


村民们像王少财一样,撇撇嘴,头扭到一边。


41场院场会从村头开到了村尾,130场群众会从拂晓开到了深夜,人们固执的想法被一点一点融化。


“能腐烂的放到绿色桶里,不能腐烂的放到灰色桶里。”随后,村里投入近20万元新建了堆肥房和废品收购站,并为每家每户购买了一绿一灰两个垃圾桶,免费发放。村干部叮嘱每一个前来领垃圾桶的人,还手把手示范如何使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王锦朝 摄


村里设立了保洁公益岗,把农户初步分类的垃圾,按“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形态细分。“能埋的”统一清运到堆肥房发酵还田;“能卖的”回收变废为宝;“能烧的”实行无害化焚烧处理;“有害的”送往专业机构处理。


“两类四分法”简单明了,一看都会。但有时忙起来,难免就会敷衍。那天,卢从信挨家挨户检查,看到家门侄儿把干湿垃圾混在一起,一时怒从心头起,“咣”一脚把垃圾踢了个满地开花。“重新分!”


垃圾分类只是个抓手,最终的目的是打造美丽乡村。每家每户环境怎么样?沙沟村环境理事会每月公开评比,结果张榜公示,每季度进行表彰。


“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连续落后,搁谁脸上都挂不住。”王少财连续两个月被评为“加油”,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改造后院、修缮房屋,每天早早起来打扫院子,仔细进行垃圾分类。


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表彰会上,王少财垃圾兑换积分在全村排名第三。


站在领奖台上,王少财尽力向远处眺望。那里,碧水翠岸、桥梁流水、栈道濒河、亭榭掩映。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深秋时节,沙沟村两千多亩的荷塘里荷花凋尽,玉骨嶙峋。沿塘而上,两山夹缝之间,300多个食用菌大棚在青山绿水之间铺展开来。


一身工作装的黄正根,正在卸煤,做好香菇烘干的准备工作。


“今年种了3.9万棒,如果经营得好,每棒15元的毛收入是没有问题的。”黄正根边干活边回答林礼森。


“那比去年收入要高多了。”林礼森感叹道。


“去年因为晚种了一个月,结果少收了一茬。今年汲取了教训,8月份我就把菌棒制好了。”


“42个大棚,每个棚按900棒算,毛收入就是57万,除去成本和人工,最低也是这个数。”林礼森把三根手指头伸到黄正根面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谁能想到,几年前,黄正根还是个贫困户。


黄正根的老家在沙沟村的山里面,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家庭原因,曾经被列为贫困户。2017年,郧西县引进龙头企业诚友(郧西)智慧农业科技公司,黄正根通过应聘,进入公司学习香菇种植。


由于干活勤快、脑子活,黄正根很快脱颖而出,从一名普通工人转岗做销售,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还积累了大量资源。2021年,他在集镇上买了一套商品房,把全家都迁到那里,日子越过越好。


2022年,沙沟村成立香菇种植合作社,黄正根闻讯后第一个入股,还从公司辞职,租赁了42个大棚,自己种植香菇。


多年的摸爬滚打,黄正根把香菇的脾气秉性和种植技术要点摸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春天温度呈逐渐攀升趋势,出菇时间短,长得比较快,大多以出售鲜菇为主。而秋季则恰恰相反,越往后面温度就越低,出菇时间长,适合制作成干香菇。而且,只要技术掌握得好,还容易出花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黄正根选择种植秋茬菇。这也意味着,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拌料、装袋、扎口、灭菌、接种等,每一个环节黄正根都亲自带领工人做。菌棒进入大棚后,他告别妻儿,拿着被褥住进了大棚,像照顾孩子一样,吃住都和它们在一起。白天温度高了,撑起遮阳布,打开塑料棚;夜里降温了,赶紧把塑料棚掖紧;下雨的时候,要逐个巡视,查看有没有漏雨和倒灌;刮风时,又要一个棚一个棚地固定……


隔着塑料袋,看到洁白的菌丝一点一点在褐色中慢慢扩散,黄正根的心情就像在阳光里荡漾。当看到有黄色的杂霉菌斑点时,他就感觉喘不上气来,找来剪刀、酒精,小心翼翼给菌棒做个“小手术”,然后再仔细包扎。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黄正根最快乐的事情之一,便是给菌棒注水。按照技术手册上要求,需要用注射器给每个菌棒注入同等量的水。但黄正根不这么做,他会在注水前先掂一下,判断它缺不缺水、缺多少水,然后根据情况来决定注入。这一掂,除了是对自己技术的一种自信,更重要的在掂放之间,两种生命便建立起了融洽的相处方式。每当那一刻,黄正根都会想起自己的孩子。


洁白的菌丝爬满了菌棒,它们列成整整齐齐的方队,慵懒地晒着太阳。只等时间嘉许,等春风得意,便会蓬勃出盛大的笑脸。


黄正根穿行在一个又一个的大棚里,摸摸这个,瞅瞅那个,身上的电话响个不停,“还没出菇,估计还要个把月,再等等……”


一个故事结束,另一个故事开始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范启香挥舞着勺子在厨房里忙碌。


片刻之间,一道道喷香的农家菜就端上了桌子。清炒白参菌劲道清香、葱瓣儿炒腊肉香而不腻、炸鱼块外焦里嫩,绿莹莹的青菜上面还能看到太阳翻滚的影子。


范启香的厨艺可不是一般的好,她获得过沙沟村“农道乡厨大赛”的“铜勺子奖”。去年,她和全村20多名主厨PK后,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捧回了荣誉证书。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贴到了墙上。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范启香原本是一名家庭妇女,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赡养老人,照看两个儿子上学,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逸。2021年,沙沟村开始发展乡宿模式,把老百姓宽裕的房子统一改造成客房,供游客居住。


范启香家是两层小洋楼,背靠青山,面朝稻田,远处还是流水潺潺的仙河。她和丈夫一商量,在二楼上面又加了一层,增加两个标间,把剩余的空间做成大大的观景平台。之后,带着房屋入股到村里的旅游公司。


让她没想到的是,房屋才交给公司,就有游客来住宿了。第一次,范启香很激动,忙前忙后地准备,后来才发现自己纯粹是多余。房间里的床、被褥、洗漱用品等都是公司统一配备,房门的密码也是公司直接发到客人手机上。第二天,客人刚退房,专业的保洁人员就上门来做卫生,她都不用插手。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真成了‘甩手掌柜’。”范启香和邻居说起这“新鲜事”,没想到还有响应者,一打听,全村一共有21家。


平日里忙习惯了,坐在家当“甩手掌柜”憋得慌。范启香看着每天人来人往,心里萌生了新想法。她找到村委会,办理了营业执照,把自家一楼改成乡村厨房,并报名参加礼仪培训班,学习日常待人接物方法。


一切准备到位,范启香的乡村厨房正式营业了。开业的时候,正值旅游旺季,每顿都是三四桌。忙不过来,她只好请邻居来帮忙。但不管客人再多,范启香都坚持一个原则:所有的饭菜都是自己做,绝不去买成品菜或者熟食。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菜地就在门前,现摘现炒,游客吃得放心。有想体验农家生活的客人,可以自己去菜地里摘,挑自己想吃的菜。农家肉、土鸡、绿色蔬菜,烹制时只需放上油盐,范启香恪守着属于家乡独有的那一份味道,让游客每一口都吃出流连忘返。


闲暇的时候,范启香会坐在自家三楼的观景台上,泡上一杯绿茶,听着稻田虫鸣鸟叫,看着天上白云匆匆而过。有时候,她会拨通丈夫的电话,告诉他两位老人的身体很好;告诉他乡宿分红分了1万多元现金,乡村厨房今天又收入1000多元;告诉他才把两个儿子送到乡上的学校,成绩也很稳定;她还会告诉他……


范启香的手机还在亮着。院子下面的稻田里,金色铺展,稻香沁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钟建华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十堰日报(记者 雷勇 段吉雄张多多黄河)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