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上津古城和上津古道

上津古城和上津古道

关键词:郧西旅游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郧西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yunxi.ccoo.cn
  • 感谢 yunx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54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鄂西北大山深处的上津小镇,在唐朝中叶的很长一段时期,竟然成为整个王朝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命系“国脉”,朝廷专设上津转运使,这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颇不可思议。
  今天的上津,是湖北郧西县城以西66公里的一个边远小镇。这里两省交界,到两边都很远,北上西安四百公里,南下武汉七百公里。大约正因为偏远,得以保存湖北省目前最完好的一座古县城,应该也是整个汉江流域至今保留完好的唯一古县城。
  上津置县,早于该县目前的政治经济中心郧西县城千百年。废的早,却能留,倒也符合某种规律。上津古城目前一般认为主要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遗迹,清嘉庆七年复修,199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城系不规划正方形砖石城,南北长306米,东西宽261.15米,城墙周长1236.6米,墙体上窄下宽成梯形,平均高6.8米,设有五门(东门、西门、小西门、南门和北门)。城墙四周有护城河,宽3.5米,深6米,现被淤泥填平,但迹痕可辩。城中轴线距西城墙60米处有一南北向主街道。长287.8米,宽3.1米,目前,城中街道和建筑布局大部分仍能看出当年的样貌……说是保存完好,也是让人忧虑,当地贤达在一份保护建议中总结道:由于古城年久失修,受人为及自然因素的破坏比较严重。一是城门墙体大面积龟裂,南门裂缝达三寸多宽,砖体侵蚀剥落,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二是城楼全毁,墙恒四周城墙垛仅存东南处11个;三是城内墙坍塌800米;四是护城河被污泥填平……不管怎样,今天还能看到这些,也是一件幸事。 
  直观看来,上津往日的辉煌应该是源于旁边的金钱河。——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先辈们的沟通依靠天然江河最为便捷省时省力。“津”,渡口之意,上津的意思大抵就是汉江大支流金钱河逆流而上的最上一个渡口。无法考证上津何时成了一个大渡口,可以让人联想的是,几百万年前,从这里往南100余公里,有湖北郧县青曲古猿人;往北200公里,有陕西蓝天古猿人。这些都太遥远了。远到说起来显得有点不着边际。遗憾的是,应该能够实证的上津建制的年代,现在也是一桩谜案,就上津何时建县而言,至今就有不下五种说法:一曰商,二曰晋,三曰三国魏,四曰南北朝南朝的梁,五曰北朝西魏等等。不管是那种能够说法,上津成为一个县城,也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应该叫平阳县,其后历经兴晋县、长利县、北上洛郡、南洛州、上津县、上津郡等等,历代或因战火或为政治,上津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要搞清其中的种种周折,目前在我看来,已经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不算长的历史,已经留下太多玄机。翻看不多的史料,令人恍然,这个鄂西北大山深处的僻远之地,何以在历史上这般复杂?辉煌与失落,光荣与梦想,繁华与凋零,偶然还是必然?背后真的存在某种规律吗?
  首先还是这条金钱河,冲出秦岭在陕西漫川关拐了个弯流入湖北到上津,顺流而下可达汉口,奔湖广、江浙,通达南方;逆流而上,可进长安,入北方,奔西域,名副其实的曾经的咽喉之地,名副其实的曾经的水上交通要道。当年金钱河上往来穿梭的船儿马帮为上津带来了富裕,驮来了繁荣也带来了刀光剑影战争硝烟,灭城之灾也一次次降临,城池屡毁屡建。比如,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部将王彦收复上津。次年,金兀术求和,划金钱河上游鹘岭关为两国分界线。绍兴十三年(1161年),金方撕毁协约重侵上津,宋将任天锡又领兵再次收复上津。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4年),元将阿木领兵20万两次侵上津,攻襄阳,沿途俘获汉民五万送北方作奴隶,上津遭害惊人,人口大减,降县为上津镇。再如,明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驻上津,明王朝特令襄阳督师杨嗣昌起用部将熊文灿,从襄阳出发争夺上津,爆发恶战。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重驻上津后,再攻郧西,重围郧阳,迫使明总兵黄得功投降农军,使农军扩大为10万,挺进襄阳,击几杨嗣昌,因熊文灿围剿不力,被朝庭斩首。终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县并入郧西,成为郧西县辖的一个小镇。
  金钱河从上津到在夹河镇入汉江,水路约60公里,有险滩22个,纤夫拉纤是必不可少的。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某些江段可通行10吨木船,1954年全县还可通行木船,1958年国家还拨专款2万元整治夹河关至上津的航道。后来,随着沿江公路和水电工程的建设,到1984年,沿河只存木船10支,到1988年,沿江的公路基本都能通车,木船消失。今日的金钱河早已不通航,铁路、公路的出现使往昔重要的水运不值一提,电和汽油代替了纤夫,人们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干别的事情…………沧海桑田,环境变化也使得上津往日河里船儿贴着城墙根儿走的情景,今天只能成为一种风景留在老人的记忆里。曾经香火旺盛、商贾出没的元真观、城隍庙、文庙、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武昌会馆等等成为了今日的镇政府、学校、车站……十年前,我曾从上津转悠到几十公里外汉江边的同样命运的蜀河,这个两个小镇的古建筑、石板房、老石板街都曾流连忘返。上津再没去了,这几年去了几次蜀河,大桥修了,老石板街铺上了水泥,河坝上新起了千篇一律的高楼,站在街上再也不能直对碧绿汉江,甚至还有了K厅……好在,杨四庙、黄州馆、古清真寺都还在。蜀河一老者说,当地曾经想使残破的黄州馆重现往日辉煌,算了算,要5000万人民币,只好作罢。再说,修复这些干什么呢?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就是修复好了,也总像个异类。就是修复了又能怎样?总是味道不同。——这些可以满足怀旧心理的地方是越来越少了。
  少了也好。看风景和生活在风景里是两回事。只想着自己看风景而让别人生活在古老风景里,太不厚道,也不公平。
  当然可以发展旅游赚钱?可这样的地方,又会来多少游客呢?现在的人们又有多少对这些不出名的古迹感兴趣?这是我以前的看法,现在的上津正处在建设中的十漫高速路上,这里又成一个重镇可以预见。上津古城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点的条件又有了。从百姓经济的角度而言,上津要比蜀河幸运多了。古城的命运又要因为一条路而改变了。
  从鄂西北通往关中地区,或者说从中国历史上长期的政治中心长安通往华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秦始皇多次出巡所走的“武关道”,另一条就是“上津古道”。
  上津往日的辉煌当然不仅仅因为一条金钱河,更重要的正在于这“上津古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古人一直在努力突破“循河觅道因河成道”的局限,很快发展到“槽挽陆转、节级梯运”。唐朝战时性质“上津路”开辟,甚至可以说维系了王朝统治的“国脉”。
  在此之前,长安洛阳开封之间自周秦汉开辟的“东方大道”和长安、商州、邓州间沿丹水而下的“武关道”是唐朝的经济大动脉。唐都关中,经济支柱依赖江淮,江南物资北运,基本依赖这两条道路。唐德宗曾明昭曰:“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安史之乱后,“东方大道”常常被藩镇割据势力所阻,江淮物资不能顺利通过汴水黄河渭河进入长安,汉水丹水“武关道”承担了江南物资北运的繁重任务,白居易对此留诗《路次蓝溪》:“东道既不通,改辕遂南指,自秦穷楚越,浩荡五千里。”后来,“武关道”也不能通,江淮、荆襄物资全部取道江汉一线,先集中襄阳,再溯汉水而上,上津就是在这时成为整个大唐王朝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斯时,全国财赋从襄阳运至郧乡县后,因为险滩阻隔,不利舟行,便起陆西北行,经上津县转输。到达上津县后,或西南陆行至洵阳,再入汉水运洋州、梁州,北转关中;或直接北运至商州达长安,上津一时成为水陆槽挽的中心,称为“上津路”。这条战时道路殊为艰辛,当时文献有曰“山路险阻,车乘难通,仍召贫人,令其搬运,以米充脚价,务于全活流庸”。据史料记载,上津路被提到“国脉”的高度,进行官方大规模开辟和管理是在唐肃宗年间,后来还专门任命商州刺史李淑明兼上津转运使。代宗年代,局势稍定,襄阳积存的物资又回到“武关道”转运。到了德宗年间,李希烈割据邓州,武关道又断,又修复上津路至商州。建中四年(783年)正月,皇帝诏商州,度上津路置馆所。不久,朱沘在首都长安作乱,德宗皇帝先是逃到奉天(乾县),接着又跑到兴元府(汉中),上津路几乎成为皇室命脉。据史料记载,道路阻隔时,当年的皇帝在汉中,惨到大热天还穿着冬衣,匪夷所思。
  据编修《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的专家考证:上津路的具体行程大致为,由襄阳溯汉水,360里至均州,又西113里至郧乡县。郧乡县特设转运院,将物资陆运上津。由上津西行,经金州育阳县(在旬阳东30里,天宝元年置)之圣公馆至洵阳县。又西120里至金州治所西城县。又西180里至汉阴县汉阴驿。复出方山关,90里至石泉县。又西320里达洋州兴道县。天宝年间,洋州治所本来在西乡县,为了便于漕运,至德元年移理兴道,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便于漕运。从兴道西经城固县120就是兴元府了。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339866267 传真: 邮箱:382365791#qq.com
地址: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城北路16号 邮编:442600
Copyright © 2004-2024 湖北火枫广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